过去的一年里,建明客户服务实验室对约500份油脂样品进行脂肪酸谱分析,发现约30%的样品脂肪酸谱存在异常。我们可以借此判断,约30%的油脂被掺假,从而导致其脂肪酸谱发生变化。
究竟如何判断?我们来看一看:
请注意,正常油脂的脂肪酸谱是这样的:表1 正常油脂样品的脂肪酸谱
注:U/S为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,“—”为未检出;猪油、禽油和豆油的数据为所测样品的平均值。
表1中列出了5种常用的饲料级油脂的脂肪酸谱(禽油包括鸭油和鸡油)。
从表1可见,不同的油脂其主要脂肪酸成分都是由棕榈酸(C16)、硬脂酸(C18)、油酸(C18:1)、亚油酸(C18:2)和亚麻酸(C18:3)组成,但各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不一样,区别不同油脂,主要从各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来分析。
猪油和禽油相比,两者的C16和C18:1的相对百分含量基本一致,分别约为24%和39%。不同的是,猪油C18的含量比禽油的高,C18:2、C18:3的含量比禽油的低。另外猪油中C20:2的含量一般大于C20:4的含量;而禽油则相反,C20:4的含量大于C20:2。且C20:2和C20:4一般在植物油中检测不到。
豆油主要是C18:2含量比较高,能达到50%,其次C18:3的含量约有6%。棉籽油中含量最高的也是C18:2,也有50%以上,但其C18:3的含量比较低,只有0.2%。另外,棉籽油中C16的含量(约21%)高于豆油(约11%)。
棕榈油主要是C16和C18:1的含量比较高,约有40%,但不同熔点的棕榈油其脂肪酸谱是不一样,随着熔点的升高,C16、C18的相对百分含量逐渐增大,C18:1和C18:2的相对百分含量逐渐减少。
这些猪油掺了什么假?表2 混有其它油脂的猪油样品的脂肪酸谱
注:红色代表偏高,绿色代表偏低,紫色代表不应存在
表2列举了6个脂肪酸谱异常的猪油样品,根据其异常的脂肪酸组成以及含量判断,猪油样品1、2可能混入了棕榈油,2还可能是混入了高熔点的棕榈油,3可能混入了禽油,4可能混入了豆油,5、6的的掺杂情况比较复杂可能混入了不止一种油脂。
以此类推,我们判断建明所测猪油样品中有39.37%的样品存在掺杂情况,其中可能混入棕榈油的占23.62%,混入禽油的占3.94%,混入豆油的占0.79%。
掺假的禽油样品脂肪酸谱分析表3 混有其它油脂的禽油样品的脂肪酸谱
注:红色代表偏高,绿色代表偏低,紫色代表不应存在
根据脂肪酸谱分析,初步判断禽油样品中有53.11%的样品存在掺杂情况,其中可能混入棕榈油的占32.77%,混入猪油的占6.78%,混入豆油的占0.56%,混入棉籽油的占2.26%。
表3列举了7个脂肪酸谱异常的禽油样品,根据其异常的脂肪酸组成以及含量判断,禽油样品1、2可能混入了棕榈油,且从C16的含量可判断出两份禽油中混入的棕榈油的量不同,禽油2中棕榈油所占的比例大于禽油1,与棕榈油的脂肪酸谱对比,禽油1中棕榈油的含量可能约为20%-30%,禽油2中棕榈油的含量可能约为70%-80%。3可能混入了猪油,4可能混入了豆油,5可能混入了棉籽油,6、7的掺杂情况比较复杂可能混入了不止一种油脂。
图1 鸭油样品
掺假豆油样品的脂肪酸谱分析
表4 混有其它油脂的豆油样品的脂肪酸谱
注:红色代表偏高,绿色代表偏低
根据脂肪酸谱分析,初步判断豆油样品中有16.22%的样品存在掺杂情况,其中可能混入棕榈油的占9.01%,混入棉籽油的占7.21%。
表4列举了2个脂肪酸谱异常的豆油样品,根据其异常的脂肪酸组成以及含量判断,豆油样品1可能混入了棕榈油,2可能混入了棉籽油。
图2 豆油样品
总结
在我们的实验中,总体结果显示猪油、禽油和豆油中,混入最多的油脂是棕榈油,且个别样品中棕榈油所占的比例甚高。
对于油脂脂肪酸谱的分析,一般情况下,C16的相对百分含量偏高,首先考虑是否混入了棕榈油;C18:2、C18:3含量同时偏高的,考虑是否混入豆油;C18:2偏高,C18:3偏低的,考虑是否混入棉籽油;猪油与禽油相互混的,主要的变化在C18和C18:2,且检测不出其余杂峰。
最后,脂肪酸谱的分析,需要从整体上去判断,不能单看某一个脂肪酸的含量变化。